上一篇文章談到:未經對位處理或地理編碼的地址並非空間資料。文章發表後引起我交友圈內的討論,有人敲碗要我釐清一個疑問:有些同事說分級符號圖(graduated symbol map)可以視為一種點子圖(dot map),這是真的嗎?
嗯…這說法的確很有釐清的必要。分級符號圖是利用圖例大小的差別來呈現數據或現象的大小,最常見的手法自然是以圓圈大小來表現數據多寡;但是如果把這些圓圈誤認為是和點子圖一樣做法,那就錯得太離譜了。因為分級符號圖和點子圖至少有以下幾點差異:
1.
圖例與數據呈現分級符號圖的圖例大小直接反應要呈現的數據多寡;但是點子圖的每一個點代表的統計數據是一樣的,所以任何地理課本裡的點子圖一定會註明每點代表的數據,例如每點代表多少人。單是這一點就足以區隔分級符號圖和點子圖的不同,怎麼能夠混為一談呢?
2. 圖例數量
分級符號圖和點子圖都會以特定的統計單元(例如行政區)為基礎繪製,但是分級符號圖在每個統計單元中只會有一個圖例,點子圖在每個行政區當中的點子數會隨著每一點代表的數量而異。因此下面這張某媒體做的鮭魚之亂分布圖顯然在資料呈現方面有重大缺失:如果要用鮭魚數量表示改名人數,每塊鮭魚的大小應該相同;但是如果要用分級符號圖呈現改名人數,每個縣市只需放一塊鮭魚即可,改名人數愈多的縣市,鮭魚就要愈大塊才正確。
你的地理老師在你背後,他非常火...
3-1. 點子圖的圖例擺放位置
高中階段對點子圖應有的基本認知是點子會完全隨機且均勻地散布在統計單元之內
(不過
這本書 裡面有提到其實連點子的分布也有三種不同的做法,隨機分布只是其中一種)
3-2. 分級符號圖的圖例擺放位置
分級符號圖的圓圈或圖例的位置是有一套規矩的,視資料型態不同而定:如果要繪製的現象有明確的位置(通常是點資料,例如學校的學生數),GIS軟體就會把圖例置於該校的座標上。
但是如果要呈現的是特定範圍之內的統計數據(通常是面資料,例如鄉鎮市區人口數),GIS軟體通常會把圖例放在該行政區的幾何中心處,這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不會有問題,但是如果要繪製台灣縣市人口數分級符號圖的話,就會出現下圖的麻煩…
雙北行政區的幾何中心過於接近,導致圓餅互相重疊
以下影片的頭一分鐘示範如何用ArcGIS繪製高中職各校學生數的分級符號圖;相同的操作概念也適用於面資料,例如有人口統計數據的行政區圖層。
接著來聊聊點子圖,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下面這兩種人口點子圖的比較,也知道左圖較能準確呈現人口分布疏密,右圖則是故意畫錯的。由此可知要正確繪製點子圖也有一些撇步要注意,簡單介紹兩個最重要的原則如下:
1.
向下兩級原則就我所知,所有可以繪製點子圖的GIS軟體都是把點子隨機且均勻地散布在統計單元之內,所以常會在行政區交界處出現
疏密不均的斷層,例如右圖的
雙北交界處就很突兀不符合事實。為了減少這個問題,我會使用所謂的「行政區向下兩級原則」:如果畫全國地圖,向下兩級到鄉鎮市區;畫北北基地圖,向下兩級到村里,視覺呈現效果較佳。
2. 事先檢查密度
點子圖並非設計來讓讀圖者能夠一眼看出原始數據,而是用點來呈現某現象的分布疏密,理想狀態是密度最高的地區,點子會鋪滿那個行政區。所以如果能事先計算出密度、掌握該現象最密集的地區再繪製點子圖,就可以正確呈現我們想傳達給讀圖者的資訊。
以下影片會示範如何繪製全國的人口分布點子圖,大致上會分成3個步驟來處理:
1. 片頭~01:00,遵守向下兩級原則,加入縣市、鄉鎮市區人口統計資料,設定圖例
2. 01:00~01:45,加入鄉鎮市區人口統計指標,篩選出全國人口密度>10000人的鄉鎮市區共29個
3. 01:45~片尾,設定適當的點子數值、大小、顏色,輸出簡單的成圖
最後,針對這兩種常用的統計地圖,整理一個表格。格主認為在教學現場,一些重要的觀念是不能教錯的。對這一點有所堅持,我們以後才可以少看到一點像上面鮭魚改名圖的錯誤,社會大眾也會對於何謂正確的地圖有更深的認識,不可不慎!
留言
謝謝